李敏劳模创新工作室:始终站在水务科研最前沿

近日,武汉市“一流域一策”方案正式通过专家评审,武汉水生态保护再添重要利器。在此前“一河湖一策”的基础上,“一流域一策”具有更大的视野更宏观的视角,能够更好地统筹跨区流域的治理工作。
作为主要编制单位,武汉市水务科学研究院李敏创新工作室始终站在水务科研最前沿,前不久被武汉市总工会评选为2022年市级示范性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
做好顶层设计:从“一河湖一策”到“一流域一策”

“作为河湖长制的延伸,武汉创新性提出由市领导担任流域河湖长,更好地统筹全市16个流域的治理和保护。”武汉市水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敏介绍,“一流域一策”将成为“十四五”期间武汉市水务工作重要的抓手。
以后官湖流域为例,后官湖位于武汉市蔡甸区境内、三环线与绕城公路之间,属跨区湖泊,分属于蔡甸区、经开区和汉阳区,由为白莲湖、高湖、南湖和天鹅湖等子湖组成。湖泊蓝线面积40.81平方公里,岸线长度194.3公里。
“以往区级层面主要关注辖区内单个湖泊的治理和保护,想办法提升水质,但放在更大的视野去看,只有整个流域的水质变好了,单个湖泊的水质才能稳定地变好。”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启动了后官湖流域水环境治理规划编制工作。
记者看到,这个规划不但站在流域高度统筹提出五大整治策略,更着眼于大汉阳地区,提出生态水网连通的设想。从汉江引水后贯通流经整个汉阳六湖流域,最终再汇入长江,使整个水体能够活起来。
“一流域一策”方案系统梳理了各流域在水环境、水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科学制定了行动措施和技术方案,便于流域河湖长更好地开展工作,为全市河湖治理的落实做好顶层设计。
实施科技赋能:加速推进水务事业发展创新

“我们正在抓紧编制水空间一张图和遥感平台建设,目前平台已初步搭建完成。”李敏劳模创新工作室规划室主任谢珊介绍,依托“武汉市水空间布局规划”项目,水空间一张图将完成全市水空间布局规划,依托水空间要素信息、遥感底图、数学模型、遥感模型等信息和技术开展“1+5”水务应用服务(1个综合应用+水空间、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土保持5个专项应用)。
水空间一张图将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施科技赋能,以明确流域综合治理的“底图单元”,将为全市防汛工作提供更加完整、智能、精准的数据及资料支撑,共同打造江河安澜、社会安宁、人民安康的人居环境。
2022年,李敏劳模创新工作室已基本完成防洪、排涝、水资源等相关规划研究课题共计8项,防洪方面完成本年度防洪应急总体预案、蓄滞洪区调度预案、水旱灾害风险图、山洪灾害评估及风险图、防洪标准研究、防御水位调整研究等6项研究工作,排涝方面完成武汉市全域排涝规划、新城区水系调度预案并细化武湖水系风险分析工作,水资源方面完成全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工作。
瞄准重点项目:让广大市民参与河湖共治共享

在东湖(汤菱湖)健康河湖试点创建中,李敏劳模创新工作室广泛问计于民,扎实开展了调研工作。2021年7月,课题组成员在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开展了东湖(汤菱湖)河湖健康评价公众调查,回收近200余份有效问卷,较为全面地反映出市民真实声音。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参与调查人员对东湖(汤菱湖)表示很满意或满意,分别占54.24%和41.53%。东湖(汤菱湖)健康河湖试点创建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站在科研前沿:为武汉治水提供智力支撑

工作室成员拜访院士专家
武汉河流湖泊众多,全市水域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约1/4,全市拥有大小湖泊166个,保护好这份上天赐予的礼物,武汉水务人义不容辞。2018年,武汉市水务科学研究院以扎根水务科研十多年的李敏为带头人,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
在李敏劳模创新工作室,各路人才大展身手,有贯穿武汉三个五年水务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者,有将武汉河流湖泊刻在脑子里的“水务活地图”,还有武汉的防汛智囊团和水务工程建设者……从水务规划到智慧水务发展,李敏劳模创新工作室始终站在水务科研的最前沿,为武汉人与水的和谐共生提供了智力支撑。
近几年,国家、省、市层面一直十分关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提质增效问题。但由于武汉市地下水资源丰富且地下水埋深浅,同时施工区域较多,地表水贯通、管网系统庞大纵横交错等复杂问题导致外水不明、外水不清,清污分流难。
怎样找出污水管网浓度低的根本原因,查清入侵的外水从何而来?李敏和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通过“同位素溯源”技术,对管网外水入侵点位进行定点、定性和定量分析。
“我们发现,在城市建设集中期,施工降水是很重要的入侵外水。这是国内许多城市面临的共同课题,但我们是率先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的。”李敏表示,在他们的建议下,武汉已有工地单独架设管道排放施工降水,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这也引来国内水务同行纷纷取经。

工作室部分获奖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工作室成员近年来发表专业文章20余篇,主导或参与的项目纳入水利部、住建部实用技术产品名录2项(纳污能力研究、雨污考评系统),获得国家级项目奖2项,省级项目奖6项,市级项目奖9项;省级个人奖3项(水利技术拔尖人才、省防汛抗旱先进工作者、省水利规划计划先进个人),市级个人奖4项(黄鹤英才、市级劳模、市防汛抗旱先进个人、市湖泊保护先进个人)。
(转载自极目新闻)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7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