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无障碍

2023-06-27 16:06  |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卫星追踪科学分析“可疑影像”,武汉首次自主加密水土保持遥感监管


通过卫星获取影像,在电脑系统中进行识别对比,锁定“可疑点”,卫星遥感技术令水土保持监测更及时、准确。近日,长江日报记者从武汉市水务科学研究院(武汉市水土保持监测站)获悉,我市近期利用遥感监测技术组织开展了首次自主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工作。

“水土流失状况是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综合指标。水土流失的形成与加剧和人的行为与活动密切相关,违法建设、毁坏植被等行为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监管的重点。”市水科院水利水保研究室主任周松泉介绍,近年来,水利部持续实施水土保持遥感监管,通过“天上看、地面查、全覆盖”,及时、精准发现并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以有效遏制人为水土流失。湖北省2020年起每年加密实施1—2期全省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将遥感监测发现的问题下发各市、县进行核实处置。目前,国家和省级水利部门对市级开展水土保持遥感监管无强制性要求。

市水科院工作人员正在比对遥感影像。记者宋磊 摄

“变被动整改为主动出击,今年,武汉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迈出重要一步。”市水科院水利水保研究室副主任胡会亮介绍,去年以来,该院推进“武汉市水空间一张图平台”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该平台将全市河流、湖泊、水库、水务基础设施等数据集合在一张电子地图上,实现数据汇聚、集中共享应用,为我市开展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打下坚实基础。今年3月,市水科院成立工作专班,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市级加密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工作。

加密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工作平台界面。

一张张从不同渠道收集而来的卫星遥感影像如同一块块“拼图”,由它们拼接成一张全市卫星遥感影像图,再利用不同时期的卫星遥感影像图进行比对,结合人工智能计算模型,直接生成可疑图斑,再由专班人员进行目视识别。“可以发现曾经的水塘变成了建筑、绿地变成了裸土,这项工作最为繁复,需要细心认真,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胡会亮说。此次遥感监测影像识别工作耗时1个月,专班人员每人每天分析影像实际空间范围达40余平方公里。

胡会亮介绍,5月底,全市首次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内业工作完成,在数千个发现的可疑图斑中筛选出了320个面积超过1公顷的疑似违法图斑,形成市级加密水土保持遥感监管任务清单,并通过国家、湖北省统一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平台”下发到各区进行现场核查,被最终认定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违法行为将由市水务局督促各区进行查处整改。“力争于6月底完成现场核查,7月上旬完成问题整改,将问题发现在最前端、处理在第一时间,筑起遏制水土流失的坚固防线。”


(转载自长江日报)


 已阅 0  打印   下载   关闭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