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云:武汉市江汉区排水队质检员张猛:把沟捞好就是我的责任
在武汉市江汉区,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他30多年如一日战斗在排水管道疏捞第一线,徒手疏捞排水管道,化解了多次渍水难题,还总结出一套疏捞手册,发明了独具特色的疏捞装备。他就是全省优秀共产党员,武汉市江汉区排水队质检员张猛。
7月的武汉,雨水不断,见到张猛时,他正和同事们在辖区内巡查排水管道,疏捞淤泥,避免下雨出现渍水。
武汉市江汉区水务和湖泊局排水队质检员张猛说:“天气预报报得不好的话,我们要到易渍水地段巡查,我们看的是新华路华苑小学附近,因为比较低洼,车辆长期碾压疏捞就不方便。”
今年58岁的张猛是武汉市江汉区排水队质检员。工作30多年,辖区内哪里容易渍水,他了然于胸。在黄陂街,张猛和同事们一起巡查了一个老渍水点。
武汉市江汉区水务和湖泊局排水队质检员张猛说:“这里之所以容易渍水,是因为餐馆的油污、渣子容易堵塞。”
几年前,由于水管老化,周边餐饮店众多,这个渍水点曾经出现严重渍水,常规疏捞方法根本无法解决。危急时刻,身为疏捞班班长的张猛钻进下水道,采用最艰苦的办法,徒手疏捞。
武汉市江汉区水务和湖泊局排水队副队长吴祥华说:“当时下去因为管道里面的常年封闭,里面的沼气都蛮重,非常脏,污水粪便,各种各样的脏东西里面都有。”
武汉市江汉区水务和湖泊局排水队质检员张猛说:“我觉得班长首先要以身作则,这是我第一个观点,我觉得做事啊,就是说不管是做事做人,我觉得首先你要负这个责,你肯定班长先下。”
原来,这一截管道是暗管接暗管,张猛钻进下水道,将堵塞物清除出来。渍水问题终于解决了。今年是张猛从事水务疏捞工作的第39年,他的足迹踏遍了江汉区的大街小巷。2020年,张猛冒着被病毒感染的风险,和同事们一起承担起了华南海鲜市场下水管道的疏捞任务。
武汉市江汉区水务和湖泊局排水队质检员张猛说:“当时没想到病不病毒的,因为当时说实话,就是直接去的,都不存在怕与不怕,只想把事做完。”
武汉市江汉区水务和湖泊局排水队疏捞四班班长刘得祥说:“他表现非常积极,而且一直冲锋在前,都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一直带领大家作业。”
30多年来,张猛不仅在疏捞工作中冲在第一线,还积极总结经验,钻研疏捞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了解决长方体老式箱涵排除污泥的难题,张猛和同事一起发明了一款独具特色的除泥神器——推泥机。
武汉市江汉区水务和湖泊局排水队质检员张猛说:“没有滑轮的情况下推的话,它就活动性不好,遇到障碍物了它就会被卡,如果有滑轮之后,如果遇到硬的东西它就会转个弯。”
武汉市江汉区水务和湖泊局排水队副队长吴祥华说:“是用机器代替人工解决矩形的箱涵里面的清淤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风险的防范的效果也是非常好。”
在此基础上,他还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记录,整理出了《疏捞手册》,里面详细记录了城区地下管网分布图,这也是武汉市第一部疏捞工作手册。
武汉市江汉区水务110联动值班室督导员胡方说:“我们在接到群众投诉之后我们会安排班组去处理,但是班组在处理过程中,可能就是对现场的情况不太了解,张师傅对我们这边的帮助特别大。”
武汉市江汉区排水队疏捞一班副班长张畅说:“他毕竟工作的年数长,老师傅,他每次一来就告诉我们该怎么搞,结果他一搞就搞通了,反正我们也学习了很多。”
30多年来,以张猛的名字命名的“张猛疏捞突击队”平均每年疏浚管道2.7万米,处置排涝问题和井盖破损问题2000余起。
武汉市江汉区水务和湖泊局排水队质检员张猛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当时做的什么事,我就捞沟,我就把这记着,你是捞沟,把沟捞好这就是你的责任,领导要我去做,在我能力范围之内我就去做,尽力地把事情做好就行。”
(转载自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