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青山江滩的夕阳下,有群“冰球”少年
7月30日傍晚,武汉青山江滩吹来阵阵清凉江风。一冶重建码头下,五六名少年身着厚厚的防护装备挥汗如雨。伴随着曲棍与地面清脆的摩擦声,他们直线拨运球、八字运球、运球绕杆,在拼抢与对抗中,演绎着旱地冰球的精彩。阳光下的汗水,少年的朝气,谱写着这个夏季江边少年的青春之歌。
“旱地冰球”的名称实为轮滑冰球。作为一项新潮的运动,这项运动引入中国不过短短8、9年,直到冬奥会后才开始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兴起。
作为全运会轮滑冰球比赛选手、青山区轮滑协会会长,33岁的郭强在2018年将该运动引入青山区,成立了青山区唯一一家轮滑冰球俱乐部。
青山江滩成了天然的训练场地。郭强说,每周带领队员在青山江滩拉练。全长7.5公里的江滩,视野开阔,空气清新,一步一景,郭强在重件码头、健身广场、建八儿童乐园等节点设置寻宝等小游戏,几个来回足有25公里,孩子们不仅不喊累,反而兴致盎然。
有时,郭强会准备露营椅、天幕、帐篷,家长们吹着江风,喝着茶,一场电影结束,孩子们已满头大汗地回来。
江滩也成为这项北欧运动的展示场地。“一训练,就围满了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喜欢这个运动。”郭强说,如今学员从早期的7、8人扩展至百余人,红钢城小学、吉林街小学、钢城一小三所学校也开设了该课程。
炎炎夏日,江滩成了青山人消夏的好去处,慢跑、打球、健步的人群各得其乐。只有夕阳下那高耸入云的重件码头,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在交通不便的年代,大量设备、构件和原材料通过水运运抵武汉,在重件码头卸货,再运往武钢建设工地。武钢生产的钢材又从这里运向全国及世界各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青山江滩堆满砂石、尘土飞扬、泥泞不堪。2017年,历经两期改造的青山江滩全面建成对外开放。
这是全国首个“江、滩、堤、路、城”五位一体的立体式长江主轴生态江滩,种植乔木约200种,总绿化率超80%,每年增加碳汇量约723.8吨,释放氧气量约2400吨,被誉为全国首个会呼吸的“海绵江滩”,也成为青山化工业污染为自然生态的范本。
(转载自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