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无障碍

2023-08-17 15:08  |  长江日报

逐水而上 护“绿”而行丨兴一城碧水谱写“人水和谐”新篇章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态之基。城市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水生态文明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市水务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执行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做好“水”文章,在共抓长江大保护、流域综合治理、科学精准治污、建设滨水岸线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懈努力,在“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接续奋斗中,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航拍镜头下的武汉,两江四岸风景如画。

“要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的重要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武汉水务牢记嘱托、砥砺而行。

全国首创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加强排水许可执法监管,水土保持全链条全过程监管,推进十大湖泊退垸(田、渔)还湖……武汉市水务局打出“组合拳”,雷霆之势、坚强决心、有力举措之下,重点河湖水质持续改善提升,生态修复能力不断增强。

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改扩建污水处理厂,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新建改建污水管网,推进混错接改造,努力实现源头截污,武汉正在加快推进治水体系和治水能力现代化,打造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河流纵横交织,湖泊星罗棋布。武汉市水务局助力湿地城市建设,积极推进青山湿地建设和外沙湖、杨春湖等水环境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水下森林”重现,千万候鸟云集,科学治理、有力举措支撑武汉成为全球唯一人口超千万的湿地城市。

归来的长江江豚、欢腾的鱼鸟,成为武汉水务工作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取得巨大成效的生动注脚。截至2022年,全市纳入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0.9%。

“退”,是为了更好地“进”。整治两江岸线,把江滩建成公园,把长江、汉江还给人民,是武汉持续多年的努力。近年来,武汉努力把最美的风景还给百姓的同时,高标准推进百里长江生态廊道规划建设,打造了集防洪、生态、景观于一体的滨水风景线,助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核心竞争力。

“治理好水污染、保护好水环境,就需要全面统筹左右岸、上下游、陆上水上、地表地下、河流海洋、水生态水资源、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达到系统治理的最佳效果。”治水也要统筹自然生态的各要素,不能就水论水。

一个河湖一个目标,共同保护不分你我。武汉市探索推进流域河湖长制,以流域为单元,调整市级流域河湖长,统筹流域综合治理工作,通过“破圈”治水,牢牢守住安全底线,河湖长履职从“管水面、巡岸线”拓展到“管源头、治面源”。

新时代,新征程,武汉水务工作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坚持“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努力建设人水和谐的美丽中国,为实现武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水务新贡献。

“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

多措并举推进全市水环境整体提升

2022年8月,华中地区首座全地下花园式大型净化水厂——铁路桥地下净化水厂正式投入运营。该项目建成之后,来自暗涵的污水经深度处理后,达到地表水准Ⅳ类,就近作为黄孝河明渠的生态补水,惠及沿线超80万居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市水务局遵循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的流域治理理念,坚持“依法治水、科学治水、精准治水”,多措并举推进全市水环境整体提升。

2018年,市水务局谋划了“三湖三河”等重点流域治理。治理过程坚持追根溯源、诊断病因,分类施策、系统治疗、源头治理、标本兼治。

黄孝河机场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作为湖北省首个入选全球基础设施中心库的项目,通过完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实施河道水体修复,晴天全截污、雨天控溢流,重建后湖二期泵站等子项目,瞄准病因,分类施治,生态效益和民生效益显著。

2020年9月,武汉建成国内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北湖污水处理厂,半个武昌城的污水通过大东湖深隧,奔向污水处理厂,实际出水水质以优于国家一级A标准的方式排至长江。

近年来,武汉市水务局按照综合治理思路,还先后实施了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五年行动计划、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计划以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全市污水处理总规模达491.5万吨/日,治理效能提升,治理效果显现。全市劣V类湖泊历史性清零,完成65条城市黑臭水体整治。

目前,市水务局正在针对污水收集能力提升和“厂网河湖一体化”运维管理机制建立等目标,加快推进污水治理“从好到精”的转变。

流域河湖长制“破圈”治水

河湖长履职从“水边走”向“陆上巡

水是流动的,流域性也是江河湖泊最根本、最鲜明的特性。以往,部门分治、地域分治、见水治水,往往造成责任不清、管理“真空”、治理不彻底。

2021年,武汉市在全国率先施行流域河湖长制,将全市划分为17个流域,共设立5051名河湖长。流域河湖长制,以流域为单元,统筹流域综合治理工作,通过“破圈”治水,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破圈”行政区划、水陆域界。武汉以河湖自然分布、汇水范围为单元,将一个流域(可能含有多个河流和湖泊)视作一个整体,实行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打破行政区划、水陆域分界,变单个河湖治理为流域综合治理。

2023年,武汉市在省级4个二级流域的基础上,将全市划分为13个三级流域片区。创新推行了陆域河湖长,为不临水的街道、社区补齐了河湖长。

“破圈”城市边界、部门壁垒。武汉市坚持流域统筹,推动跨市联动,让河湖治理更具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高效有力。

上下游统筹、左右岸协同、干支流互动,2022年11月9日,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四市签订《武鄂黄黄(武汉都市圈核心区)河湖长制一体化发展工作方案》,共同推进跨市河湖治理和管护。近年来,武汉还与省内多市加强合作,形成流域治理强大合力。

2022年以来,武汉市深入推进“河湖长+检察长”工作。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协同治水制度逐渐形成。

“破圈”参与主体、人群范围。武汉坚持开门治水,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长江大保护。

2023年,武汉市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募陆域民间河湖长。目前,武汉市共有764名民间河湖长,59个河湖保护志愿团队及6000余名志愿者,“河湖治理人人有责”深入人心,河湖长制共治共建共享新格局正逐步形成。

今年7月以来,全市各级河湖长、河湖长制办公室,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第7号省河湖长令和第2号市总河湖长令要求,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协力抓好“幸福河湖共同缔造”。

两江四岸灯光秀点亮长江岸线。史伟 摄

亮起来、美起来、“活”起来

擦亮“最美岸线”城市名片

天地为布,江流研墨,光影挥毫,6月2日晚,“端午安康”主题长江灯光秀亮相,华灯闪耀扮靓城市夜空。长江、汉江两岸25公里岸线染上缤纷色彩,化身为夜武汉的恢宏画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武汉通过整合江滩优势资源,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升游览服务质量,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共同缔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江滩公园,努力将两江四岸核心区江滩打造成为武汉城市名片。

仲夏夜灯火初明,繁星闪烁。近日,武汉两江游览首次在纯电动观光游船上推出“两江时光剧场”主题航班,在拥抱“诗与远方”的同时重拾童年时的美好回忆。将游船打造为武汉首家“水上影院”,航程中收获两江四岸独特魅力的同时丰富游客的游玩体验。

6月21日晚,在汉口江滩大舞台,“武汉之夏”系列文化活动拉开大幕。接下来的百余天内,五大系列200余场活动,让夏日的江滩充满欢歌笑语,留下文化余韵。

环境景观一流、文化活动丰富,江滩魅力与日俱增,逐渐成为外地游客的必到打卡地。

提升功能品质,还需细处着眼、用心用情。近日,汉口江滩三峡石广场和风帆广场设置了两个免费储物柜,供市民游客寄存物品。前不久,经常到江滩晨练的人们惊喜发现,健身区一旁,新安装了树枝形置物架,解决了他们无处挂衣的烦恼。一点一点地改,一片一片地变,江滩日益精致美好。至今,武汉陆续建成长80公里、面积830公顷的江滩公园。

当前,武汉正在聚焦两江四岸核心区文化旅游资源聚合发展,提升旅游品质,发挥引擎功能,实现两山互通、水陆互动,构建全时、全域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构建全市水空间一张图

水务科技令河湖治理更加智慧

河流、湖泊、水库、水务基础设施集成在一张电子图上,可随时按图索骥。今年初,武汉市水务科学研究院(以下称“市水科院”)完成“武汉市水空间一张图平台”,并投入实际运用。

近年来,武汉着力以现代高科技为水务科技赋能,让河湖治理更智慧、更高效。

以往,湖泊、水库等水空间数据分散在各个部门、各个部位,调取数据往往需要跨部门、跨人员,影响工作效率和效果。“水空间一张图”通过整合全市地形、遥感、水资源和水务基础设施空间信息和属性,为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水务规划研究提供基础平台。

目前,“水空间一张图”基于统一的数据库延伸出了多个应用板块。其中,“水体岸线监测板块”利用遥感影像,智能识别河湖库管理范围内建(构)筑物及其变化情况,辅助河湖库岸线管理、违章违法行为监测识别等;“流域水污染预警预测板块”可智能分析主要污染物来源,对湖泊水环境变化和蓝藻爆发趋势提前预警预判。

通过卫星获取影像,在电脑系统中进行识别对比,锁定“可疑点”。前不久,我市利用遥感监测技术组织开展了首次自主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工作。

违法建设、毁坏植被等行为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监管的重点。今年3月,市水科院成立工作专班,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市级加密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工作。

截至目前,全市首次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内业工作已完成,形成市级加密水土保持遥感监管任务清单,并通过国家、湖北省统一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平台”下发到各区进行现场核查。

我市将继续广泛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航、大数据运算等新技术,创新施用于河湖与水土保持监管、治理等领域,为全市生态环境稳步提升提供水务科技支撑。


(转载自长江日报)


 已阅 0  打印   下载   关闭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