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无障碍

2024-01-22 17:01  |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云在蓝天水在城”引代表委员热议绿色发展话题:既降碳也降温,让城市畅快“呼吸”


2024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奋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凸显大江大湖湿地城市特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打造世界滨水生态名城。”逐绿谋发展,武汉坚定不移。

江河纵横、湖泊棋布,武汉自然禀赋优良。如何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武汉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绿色发展话题,他们纷纷表示,当前的武汉要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现用生态“底色”刷新发展“亮色”,努力使“云在蓝天水在城”的美丽江城更加生机盎然。

坚持流域综合治理须久久为功

绿意盎然的武汉。赵广亮 摄

“以前,这里杂草丛生,泛着异味。现在,水清了,岸线开阔了”,1月15日,武汉经开区全力三路硃山湖畔,邻湖生活了近40年的肖诗华望湖感叹。

眼前的硃山湖清可见底,清波粼粼,湖中水草茂盛、鱼儿穿梭。这个曾经水质沦为劣Ⅴ类的湖泊,在水务部门系统实施湖泊排口整治、湖泊清淤、水生态系统构建、岸线整治等治理后,近年来水质不断向好,去年全年稳定在Ⅳ类,达到近20年最好水平。硃山湖水质提升是通顺河流域治理成效的显现。

长江江豚在新洲双柳长江大桥水域嬉戏。通讯员赵霜洗 摄

“‘江豚逐浪’的生态美景更加灵动”“深入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市政府工作报告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两会会场,“坚持流域综合治理”成了代表、委员共鸣洪亮的声音。

“流域综合治理为河湖系统施治,必须坚定地推行下去”,市政协委员、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处长彭勇表示,不同于传统概念的“流域”,流域综合治理在“流域”划分时,统筹考虑了行政区划、经济社会发展等城市要素,统领性和统筹性更强。

“流域综合治理,守牢水安全底线首当其冲”,作为一名水务工作者,回首过去一年的努力,彭勇倍感振奋。“去年,武汉市水务局加强排水能力建设,补齐城市排涝短板。同时,我市加强外排泵站建设,还整治了易积水点19处,新改建排水管网140公里。”

“新改扩建将军路、竹林路等5座泵站,新增外排流量200立方米/秒以上,新建排水管网100公里……”市政府工作报告锚定今年目标,彭勇信心满怀,“以更大力度、更大决心保障城市水安全”。

今年,政协环境资源界作为一个新增界别首次亮相市两会,市政协委员、民进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委员会主委陈美杉正是其中一员。从事水环境治理工作20余年,这次市两会她的提案依然离不开“水”。

“要努力实现从‘污染防治为主’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协同治理的重大转变”,她认为,武汉提升水资源治理效能必须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方式。

“武汉应率先创新开展由水质向水生态的评价体系转变,开创以持续运维效果达成为目标的、经济可行的系统治理。”陈美杉认为,武汉应联合各科研部门和大专院校,针对水资源污染等突出问题,尽快制定“城市健康湖泊水生态评价的指标体系”,率先在长江流域研究建立水生态考核监测指标体系。

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市人大代表,中信环境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兼中信清水入江公司董事长陈克玲在“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4.5万吨/日”的表述下划线标记。

“很欣慰能为武汉治污治水出一份力”,陈克玲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近年来,中信清水入江公司在江夏区建设“清水入江”项目,对江夏区全区域内污水进行系统处理。已建成的清水入江一、二期工程,解决了江夏纸坊城区因污水处理能力不足而造成污水直排、区域雨季内涝渍水频发等问题。

陈克玲认为,武汉加强流域综合治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各区段国土空间规划(或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力度,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各区应强化统筹,策划一批带动性强、示范性好的优质项目,与长江经济带流域综合治理充分衔接。

今年,中信清水入江公司将持续推进清水入江三期项目,进一步提升江夏区污水管网覆盖率和污水收集率,“力争于2026年前完成清水入江项目全部工程”。


(节选自长江日报)


 已阅 0  打印   下载   关闭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