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无障碍

2024-04-10 17:04  |  长江日报

再生水利用率超三成!看“丰水之城”节水“秘籍”→


近日,

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二批

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

试点城市名单,

武汉位列19个城市之中。

入选的19个城市中,

武汉是唯一一个

长江干流流经城市,

也是少有的“丰水之城”。

航拍镜头下的武汉两江四岸。

截至2023年,

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52%。

有人也许意外,

“丰水之城”武汉为何还要

大力推动再生水循环再利用?

走进城市再生水循环利用现场,

可以找到答案。

“丰水之城” 为何要深挖“第二水源”?

再生水被称为城市的第二水源,指使用过的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

“武汉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4。虽然我们是百湖之市、国际湿地城市,但水环境现状并不理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武汉市超过99%的水资源来源于长江和汉江的过境水量,实际上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资源总量偏低。

实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在减少新水取用的同时,开辟了稳定的“第二水源”,从而提高了用水效率,解决了生态、生产、生活“三生争水”问题。

绿化洗车都用再生水 “丰水之城”也要“节水优先”

清水源源不断,花草抽发新绿。初春时节,正在浇灌汉口江滩绿化带的工作人员介绍,浇灌之水并非自来水,而是来自汉口江滩中水回用站,其接入的是黄浦路污水处理厂出厂的中水。“预计全年可节约水费百万元。”

汉口江滩中水回用站。

长江新区沪蓉线高架桥边,城市公园地下“藏”着一座再生水厂。谌家矶再生水厂日处理量达7.5万吨,出水标准达到地表水Ⅳ类,可作为再生水再利用。“这些水可用于公园的浇灌和景观补水。”项目总工刘炎说。

谌家矶再生水厂“藏”于城市公园地下。

15分钟一辆自助洗车,在位于武昌团结大道二郎庙污水处理厂大门旁的洗车站,刚刚体验中水洗车的李先生直呼新奇。这座洗车站的洗车用水是二郎庙污水处理厂生产的再生水。

中水智能自助洗车站。

在武汉,每天有大约127万立方米再生水循环利用至城市保洁、园林绿化、生态补水等多个领域。水量之大,可以填满1000个标准游泳池。

少取净水少排污水 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直供企业

守大江、拥百湖,却不能只“取”不护。充分利用“第二水源”,也是为了少取净水、少排污水。

在青山区白玉山明渠旁,北湖流域再生水利用工程(一期)建设现场施工繁忙。该项目建成后,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再生水将输送到青山区3家企业,供企业生产。预计每天可提供6.48万立方米再生水。测算下来,每年能减少长江取水量2300余万立方米。

北湖流域再生水利用工程(一期)建设完工后,北湖污水处理厂出厂的再生水将直达周边企业。

“减少大型企业长江取水量,最终实现不从长江取一滴水。”青山区水务和湖泊局相关负责人说。

少取的同时也做到了少排。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对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深度处理后回用,可减少入江污染物总量,避免长江武汉段的纳污能力“超负”。

10年来,武汉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2014年的78%提升至2023年的93.9%。数据背后,武钢有限、中韩石化、长飞光纤、上汽通用等一批耗水大户成了节水先锋。

再生“活”水进河湖 每天40万吨生态补水入南湖

清渠靠活源。深挖“第二水源”,让再生水“活”起来、流起来,推动生态品质持续提升,是武汉坚决扛起生态责任、为了“一江清水向东流”的具体实践。

“每天可产生40万吨生态补水注入南湖,将进一步改善水质。”近日,在位于东湖高新区龙王嘴污水处理厂内的南湖生态活水项目尾水再生利用工程项目现场,施工负责人表示,这个项目正在向竣工发起冲刺。

4月7日傍晚,家住江岸区瑞云居的薛女士如往常一样,来到铁路桥公园散步消食。“公园风景优美,净水厂埋在地下,没气味也没噪声。”

铁路桥净水厂于2022年建成投用,日处理能力达10万吨。在此汇入的污水经过9次“变身”,通过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等层层过滤,才能作为生态补水进入黄孝河明渠。

铁路桥净水厂出厂再生水每天为黄孝河明渠补水。

持续利用再生水,武汉方向锚定:到2025年,基本建成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管理制度和监管体系,建成一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示范项目,不断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

武汉污水如何再生利用?

一图看懂

↓↓↓

“丰水之城”也要节水

从你我做起


(转载自长江日报)


 已阅 0  打印   下载   关闭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