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无障碍

2024-05-20 14:05  |  极目新闻

科技助力治水管水,行业专家这样说→


2024年长江经济带(武汉)水务科技博览会(简称“2024武汉水博会”)上,围绕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这一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祖信等专家学者分享了精彩观点,武汉城市圈多位城市水务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实例探讨。

武汉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博览会论坛采取“1+4+1”模式,其中,一个主论坛,拟邀请专家学者以“科技创新,智慧赋能——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主题作主旨演讲;4个分论坛,围绕水环境水生态、城市防洪排涝、供水排水、智慧水务四个方面的主题,邀请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专家共同探讨,共话水务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享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行业发展汇聚新思想与各方智慧。一场圆桌会议,邀请武汉“1+8”城市圈水务局负责人及水务专家围绕流域综合治理开展实例探讨,共同为行业发展献计献策。

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徐祖信以《雨污同治,提高城市水环境安全韧性》为主题分享精彩观点。她表示,雨污同治才能提升城市水环境安全和防洪安全,建设和完善雨水污水管网,消除排水管网空白区,提高污水收集率,提高雨水排放能力,是雨污同治的首要任务,真正做到雨水、污水两个管网健康运行。

水利部信息中心原主任蔡阳演讲的主题为《数字孪生水利建设与发展思考》,他表示,经过两年的先行先试,我国已实现了数字孪生技术在水利领域从概念到落地应用。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工程协同推进,具有“四预”功能的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初步构建。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谢平以武汉东湖为例,重点讲述了城市湖泊的干扰退化、蓝藻控制与生态修复。他认为,在较大的城市湖泊中,实现从“浊水稳态”到“清水稳态”的转变依然是一个重大挑战。

武汉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利分享了武汉市流域综合治理的探索与实践。他重点剖析了府澴河流域、大东湖流域、梁子湖流域在守住水安全底线、水环境安全底线、水生态安全底线方面的具体做法。

极目新闻记者从圆桌会议了解到,今年,武汉都市圈水务工作将持续深化市域协同,建立水博会圆桌会议和联席会议等工作机制,明确临界河湖需协同事项清单,在水安全、水环境等方面,加强防洪排涝调度、水资源调配、河湖综合治理等工作,共同推动武汉都市圈水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水务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之上,加强日常工作协同,“1+8”城市圈紧紧抱团,打破彼此之间的地区差异,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资源互通,共同谋划,同步实施和推进,实现“1+8”城市圈水务发展的共鸣。

此外,在活动现场,市水务数字技术中心正式签约挂牌,让我们一起去现场看看!

在2024长江经济带(武汉)水务科技博览会现场,武汉市水务数字技术中心签约挂牌,中心将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整合优质资源,聚焦关键共性问题,开展水务数字应用基础和关键技术研究,打造科学—技术—产业—应用全链条畅通的科技创新平台,推进信息化与水务业务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治水管水现代化水平,有力支撑武汉水务数字化转型。

在武汉街头,一些道路的马路牙子上悄然安装上手机大小的“黑匣子”。它是啥,起到什么作用?原来,这款设备的学名叫“贴壁式积水监测终端”,目前已经在武汉三镇的道路路侧、涵洞、隧道等易积水点布设了约200个,而这正是武汉市水务数字技术中心首批研发落地的科研成果。武汉市水务科学研究院水环境室高级工程师孟仲华表示,该设备可以全天候实时监测路面积水信息,实时将数据传送到后台供调度决策使用。

目前,武汉市共设有各类水务感知设备千余个,但存在部分设备老化、质量标准不一、平台对接不畅、设备运维难度大等问题。武汉市水务数字技术中心成立后,将在水文感知、内涝监测、安全监测、管网监测四大类、16个具体硬件产品上发力,实现升级优化,并创新研发,逐步实现水务行业智能感知、智能调度、智能决策和智能服务。

武汉市水务数字技术中心由武汉市水务科学研究院(武汉市水土保持监测站)、武汉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武汉生态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武汉数据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建设。6家单位将在合作框架下,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加强创新资源的整合,推进水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速各项研发成果的推广应用。


(转载自极目新闻)


 已阅 0  打印   下载   关闭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