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五口”回归,长江边的“守望者”还有谁?
△7月10日“一家五口”露出了头(拍摄:武汉多多)
自从入汛,汉口江滩“一家五口”的照片,就霸占了众多社交平台甚至各大官媒的头条版面。
每个来江滩看水位的游客,都要特意绕到“一家五口”面前,亲自看上一眼,再亲手拍上一张照片,那架势颇有种“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感觉。
△众多市民游客赶来江滩观水
更有视频博主们架着手机,怼着“一家五口”开直播,在线人数多的上万,少的也有几百,妥妥的“流量密码”。
不少市民表示,不仅是他们,就连远在外省各地的亲友都发来了对这一家人的问候。这个汛期,“一家五口”实火!
随着雨水停歇,上游来水减少,长江武汉段水位持续下降,“一家五口”即将结束潜水模式,踏浪归来。
民间认证水位尺
武汉人的专属观水方式
“暴力梅”之下,武汉连降暴雨,长江水位跟着蹭蹭涨。
想要知道涨到了什么程度?官方播报中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字,好像少了点画面感。
△涨水过程中的“一家五口”
但如果你要是说:“一家五口淹得只剩两个大人的头了”,嚯,那是有蛮高!
所以在涨水期间,通过“一家五口”的最新实况照片,大家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水位的变化。
△网友们关注“一家五口”
除了市民熟知的“一家五口”雕塑,江滩还有几处防汛抗洪地标,它们矗立于江水之滨,如同历史的守望者,见证水位涨落变迁,发挥防洪预警作用,守护城市安全稳定。这些庄严的“守望者”究竟是谁?我们一起去看看!
龙王庙
△如今的龙王庙公园
龙王庙位于汉江与长江交汇处的左岸,是武汉防洪抗洪的重要地标。自明洪武年间建起,它不仅承载着民众对平安度汛的祈愿,更在历次洪水中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1998年特大洪水时,龙王庙成为抗洪斗争的焦点,无数英雄儿女在此立下生死牌,誓与大堤共存亡。如今,龙王庙经过综合整治,已从防洪险点变为绿意盎然的景观公园,同时保留了其防汛地标的意义,继续守护着城市的安宁与繁荣。
汉口江滩水位标志雕塑
△汉口江滩水位标志雕塑
汉口江滩水位标志雕塑,位于三阳闸内的观江亲水平台,作为防汛的“神器”,默默记录着长江水位的变化。雕塑上刻有武汉历史上几次最大汛期的水位线,如1954年的29.73米和1998年的29.43米等。随着水位的涨落,雕塑的露出部分会相应变化,直观反映当前水位情况。它不仅是水位观测的实用工具,更是武汉人亲水爱水文化的生动体现,见证了江城与水的深厚情缘及防汛抗洪的历程。
武昌黄花矶江滩
△武昌黄花矶江滩的水文标尺
武昌黄花矶江滩,位于长江大桥武昌桥头上游,这里保留着乾隆元年修建的防洪设施和近300年的水文标尺。水文标尺分为两条,下层一条由“九尺”至“一丈九尺”,上层一条由“一丈九尺”至“二丈九尺”,记录着江水的涨落变迁。这些标尺不仅是水文观测的实物资料,更是古代防汛智慧的结晶。如今,黄花矶江滩以其独特的水文化历史遗迹,成为了市民游客了解防汛知识、感受江滩魅力的好去处。
武昌江滩“镇江牛”雕塑
△武昌江滩“镇江牛”雕塑
“镇江牛”雕塑位于武昌江滩月亮湾段,不仅是该区域的标志性风景线,更承载着防洪守护的象征意义。由于河道深、岸坡陡,受水流冲刷的影响,月亮湾段历来是武汉防洪的重点区域,随着汛期江水上涨,雕塑底座探入水中,成为直观衡量洪水高度的标尺。金光熠熠的镇江牛身姿雄浑,坚毅地守望着月亮湾,给市民以安心的力量,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曾经频受水患威胁的人们,找到了与水和谐共处的方式。昔日的防汛险段,已变身绿意葱葱的江滩。
从汉口、武昌到汉阳,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在两江四岸绵延展开,防汛体系不断健全,防汛装备不断升级,为城水相融、人水相亲创造了更多可能……
(转载自武汉江滩微信公众号、大成武昌微信公众号、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