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聚焦丨“三湖三河”治理 助力提升城市韧性→
7月31日
人民日报以
《湖北武汉市深入实施流域综合治理
补齐安全韧性短板》为题
报道武汉实施流域综合治理情况
全文如下
↓↓↓
“雨势超过预报强度了,赶快应急处理!”近日一天晚8时许,窗外暴雨如注,窗内灯火通明,武汉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智慧水务调动中心的大屏显示,5分钟内,地下暗涵水位就上升了21厘米,逼近18.5米的临界值。
晚9时许,按照黄孝河机场河流域调度方案,工作人员操作按钮,远程打开闸门,雨水立刻从暗涵涌入25万立方米的调蓄池,避免了上游积水情况。
凌晨4时许,新一轮降雨来临,降雨累计达160毫米,达到大暴雨级别,通过黄孝河钢坝闸倒坝配合后湖泵站抽排,暗涵液位15分钟下降1.38米,明渠液位一小时下降0.64米,避免了城市内涝。
在武汉,黄孝河、机场河流域总面积达126平方公里,两条仅11.5公里的河流,是汉口主城区重要的排涝通道。过去,排涝能力不足、污水处理能力不足,两条河水体黑臭,一下暴雨便污水四溢,容易形成积水点。
2016年起,武汉市开始实施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按照“污涝同治”的思路拓宽明渠、重建泵站、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将流域排涝标准从2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并对整个流域实现了智慧管理。
武汉水资源丰富,长江、汉水穿城而过,拥有166个湖泊、261座水库,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是武汉的基本安全底线。为提升城市水安全韧性,武汉市深入实施流域综合治理,细分13个三级流域治理单元,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度,开展了以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为重点的“四水共治”。通过综合治理,武汉已建成投运重点防洪排涝项目15个、海绵城市74平方公里,防洪排涝能力大幅提高。
与此同时
“三湖三河”水环境治理重点项目
巡司河流域综合治理二期工程
也迎来重要节点
↓↓↓
主体结构封顶合影
7月30日,随着最后一块顶板浇筑完成,巡司河流域综合治理二期工程2#调蓄池主体结构封顶。整个工程完工后,将有利于改善巡司河水质,恢复河道自然生态。
现场航拍图
作为武汉市“三湖三河”水环境治理重点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地下部分将新建1座污水厂和2个调蓄池,建成后可以处理武泰闸和晒湖片区污水,覆盖流域合流区9.7平方公里;地上部分则将建成两座城市景观公园,总面积约5.7万平方米,不久的将来,巡司河将重回“碧波荡漾、鱼翔浅底”的怡人景色。
浇筑现场
(转载自人民日报、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