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无障碍

2024-08-09 17:08  |  长江日报

七夕来江滩大讲堂,听文物讲长江爱情故事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一首《乞巧》唐诗简洁道出了七夕节日的儿女情长。作为我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凝聚着古人过节时的生活与习俗,也传承着中国人对美好情感的向往。8月10日,七夕当天,湖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学术研究中心主任杨理胜做客江滩大讲堂,为大家探秘象征爱情的文物,聆听古物诉说当年那份情真意切。

“1989年和1990年,在湖北省郧县青曲镇曲远河口的学堂梁子,先后发现了两具人类头骨化石,经研究认为属于比较原始的直立人,距今约100万年,学术界称其为‘郧县人’。”杨理胜称,郧县人2号头骨脑容量约1065毫升,接近“北京人”的平均值1075毫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爱情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被古人以各种方式记录和传承下来,这两具距今约100万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不仅是中国古人类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也让人不禁遐想,在那个茹毛饮血的时代,是否也有着简单而纯粹的情感交流,虽无文字记载,但那份对伴侣的依恋与守护,或许早已深深烙印在了他们的心间。”

有水的地方就会有文明。长江,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滋养了广袤的土地,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其中不乏见证爱情忠贞与美好的珍贵内容。

杨理胜介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除了古诗词,1987年湖北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的凤鸟双联杯、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彩漆鸳鸯形盒也反映了那个时期的婚姻习俗。”

“江滩大讲堂”系列讲座由武汉市水务局、长江日报联合推出,意在打造百姓身边的水情宣讲阵地,以普及水历史、水文化、水常识、水生态、水科技、水法规、水政策为目的,引导公众知水、节水、护水、亲水。


(转载自长江日报)


 已阅 0  打印   下载   关闭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