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抹甜”撬动“大产业”,秭归踏上致富路→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三峡库首、香溪河畔的屈原故里秭归县,如期迎来丰收季,满山枝头挂硕果,峡江两岸橘飘香。两千多年前,生长于宜昌秭归的爱国诗人屈原写下了千古名篇《橘颂》,描绘和赞颂橘树,表达自己追求美好品质和理想的坚定意志。

这次,跟着诗歌出发,去橘园漫步,感受峡江儿女对屈子的怀恋,到基地寻访非遗传承甜酒曲的独特魅力,聆听来自三峡库区“这抹甜”兴了产业、富了民的生动故事……
吹着江风长大的“九月红”
小脐橙“撬动”大产业
“春有伦晚、夏有夏橙、秋有九月红、冬有纽荷尔,一年四季有鲜橙!”11月14日,正值脐橙“九月红”丰收季,走进秭归县九畹溪镇桂垭村,这里500亩核心橘林飘香,一派忙碌景象,鑫勇泰农业负责人颜勇正在果园组织果农采摘、包装、发货。尽管忙得脚不沾地,他和大家伙心中却是喜滋滋的,期待辛勤付出能有回报。
“这个月,‘九月红’开园后大量上市,大家伙正抓紧时间,做好运输车辆、人工和收购脐橙,争取做到个个果子现采现摘,零储存期。”颜勇介绍,“九月红”是秭归脐橙的特色品种,“外表像脐橙,肉质像温州蜜柑,香气像罗伯逊脐橙”,因在农历九月中旬成熟,果皮红润、果肉化渣而得名,是国内最早上市的鲜橙,主要分布在秭归沿江各乡镇。
他说,当所有冬橙还挂在果树上,吸取营养成长的时候,“九月红”便已迎秋而来,甜蜜上市。“‘甜蜜经济’源于大自然的馈赠,我们秭归拥有得天独厚的山地资源优势和峡江气候,土壤矿物质高,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优良的生态底色、丰富的资源禀赋,让望着三峡、吹着江风长大的‘九月红’格外细腻甘甜、汁多味美,‘八分甜两分酸’,你尝尝,包好吃!”颜勇推介。
“从一个果子,到一条产业链。”秭归县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秭归瞄准建设“精品农业强县”目标,在科技赋能、品牌建设、融合发展等方面狠下功夫,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变“新”、质量变“优”、品牌变“响”,让现代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同时,为助力品牌变“响”、农企更“强”,不少秭归脐橙种植大户正在尝试多种渠道提升产业链价值,产品品质和电商经济成为重要环节。“目前,我们已走出了一条品质提效路线,高端秭归脐橙礼盒,12个精品‘九月红’脐橙售价98元,平均1个就超过8元。”颜勇说,价格如此“不凡”,自然品相不错,果实大小均匀、表皮颜色鲜亮,这才有了“好果卖好价”。
“精品‘九月红’可不是碰运气等来的,缘于与优质产区定点的农户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要求果农们施用有机肥,按照物理防控措施进行科学化管理。”颜勇介绍,采摘时,还会严格遵循“一果两剪”,并由电脑分级选出优质果。去年,他销售了2万多件精品秭归脐橙,产值近600万元,预计今年可销售精品秭归脐橙20万件。
有了好品质,线上推广也就更有底气。在鑫勇泰发货仓库,颜勇每隔几天都要参与一次“仓播”,这是一种新的带货形式:他和同事通过介绍在售的柑橘品种,直播柑橘打包、发货场景。“透过直播,用户粉丝可以更直观看到脐橙质量,下单率和复购率明显提高,最火爆时,电商一天可以卖出1万单!”颜勇欣喜地说。
“做标准、打品牌、强产业。”秭归县相关负责人说,目前该地已建设湖北省首个柑橘深加工全产业链条,年处理鲜果能力超过60万吨,开发出脐橙酒、脐橙醋、脐橙茶等深加工系列产品100多个,产品畅销国内市场和国外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未来,我们将发挥本土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企业联系创业、市场推动市场的方式,打造产业全链高地,让秭归脐橙荆楚味香飘全球!”
忙时种柑橘闲时做酒曲
“楚寨造”米酒卖向全球不是梦
“忙时种柑橘,闲时做酒曲,人人都富裕。”
从脐橙基地离开后,又到了秭归楚寨发酵制品公司生产基地,负责人向亮亮说:如今在秭归,除了柑橘,酒曲这几年也慢慢打响了名气,一颗颗白色的小酒曲,通过长江严选等电商平台,从长江三峡大山深处走向全国及海外市场,传统非遗产品正撬动千万产业,带动村民酿就甜蜜生活……
向亮亮家住秭归县归州镇向家湾村,地处半高山地带,光照充足、湿度适宜,加上优质的山泉水,非常适宜做传统酵母。用该村酵母酿出的甜酒、做出的米醋具有独特的风味,因此受到市场的青睐。在村里,说起他的父亲,秭归传统酵母的代表性传承人——向成军,周围乡村没有不知道的,他是侏儒症患者,因先天肢体残疾,依靠双拐才能站立,曾是向家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年轻时,向成军靠给人修理钟表、修鞋和刻章维持生计,在他的修理桌面上,始终放着一个大瓶子,里面装着传统手工酵母。向家是中医世家,向成军虽然不是医生,但耳濡目染,身残志坚的他踏实肯干,依托祖传的中草药制曲秘方,做出的酵母质量极好,由此叩开了幸福的大门。
“酒曲是米面子和中药做成的。要有丁香、肉桂、甘草等几十种药材,将这些药材加工成粉,与米面子混和,发酵几天,然后再捏成小丸子,晒干。”向亮亮介绍,自己跟着父亲做酒曲,过程虽简单,但有的做得好,有的做得也不怎么好,都靠在不断失败的过程中积累点滴经验,寻找一些窍门。“传统手工酵母要观天象看气候,随机应变,把握药材与米粉的比例。气温高了,药材放重了,酒曲子会‘烧窝’,丸子发黑、霉变,只能做肥料;气温低了,药材少了,会‘空窝’,丸子不发酵,什么都废了。”
这几年,为适应市场需求和扩大发展规模,向亮亮和父亲基于秭归非遗酒曲特色工艺,对传统古法迭代的菌种进行筛选,明确酒曲中优势微生物种类,将主体菌种通过生物技术进行纯种培养扩配后,再作为种子回归到传统工艺酒曲制作。“现在生产环节,接入醪糟发酵剂循环接种系统,已经实现了酒曲生产的机械化和智能化。”向亮亮骄傲地介绍。
如今,现代化生产车间代替了烟熏火燎的传统生产作坊,源源不断的现代设备正常运转,自然晾晒方式转变为智能化温控发酵、电烘箱烘干,一年四季都可生产。据悉,目前楚寨可为50多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其中七八位员工是残疾人或者残疾人家属。也许是对残疾人的疾苦有比常人更为深刻的感受,父子俩对大家格外关照和呵护。
去年,楚寨总产值近千万元。“我们的产品有甜酒曲、黄酒曲、白酒曲、腐乳曲、醋曲、酱油曲,还有泡菜粉、馒头发酵粉;米酒类有米酒、米露、米酿等不同规格的饮品。通过电商,把产品推向全国,现在销售量比刚开始翻了三十多倍。”
向亮亮介绍,现在尤其是鲜米酒,精选五常圆糯,手工制作、原容器发酵,每次直播订单俏销得不得了,上个月,他刚接到了一批海外订单正在交付,“未来,相信秭归‘楚寨造’,从三峡卖向全球不是梦!”
(转载自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