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长江汉口站历史第九高水位,我们这样干
“今年汛期,我们成功应对长江3次编号洪水、汉江1次编号洪水,战胜长江汉口站历史第九高水位,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2月12日,在“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主题报告会“推动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专场上,武汉市水务局副局长涂金花现场报告武汉统筹推进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治水体系和治水能力现代化的积极作为。
1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要着力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全面推进流域综合治理。“作为武汉流域综合治理重要项目参与者,我们使命在肩,倍感振奋。”涂金花表示,全市水务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新时期“十六字”治水方针。
“我们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牢牢守住水安全底线。”涂金花介绍,武汉始终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不断完善以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为主要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全市现有三级以上河道堤防671公里,整体达标率95%以上;大、中、小型水库261座,总库容8.69亿立方米,调洪库容2.19亿立方米。通过周密部署、科学应对、精准施策,切实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抓实抓牢防汛各项工作。
“我们通过建管并举,不断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涂金花介绍,近年来,武汉集中新改扩建排涝泵站30座,新增抽排能力1500立方米/秒,中心城区外排能力倍增,全市总抽排能力达3874立方米/秒,相当于一秒钟可抽排2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配备各类应急抽排设备337台,应急抽排能力达到30万立方米/小时。“一点一策”整治易积水点90多处,降雨期间,通过对城区内管网、湖泊、河道、泵站联调联控,基本实现雨水“随降随排”、湖水“随排随降”,最大限度减轻渍水影响。“目前,我市建成华中地区首个国家级应急排涝基地,整体排涝能力可应对每24小时249.65毫米以内的强降雨。”
在武汉,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推进5个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武汉理工大学等16所高校建成省级节水型高校,中国地质大学获评湖北省首个节水标杆高校。涂金花介绍说,武汉提质升级,持续优化水资源管理服务。加快推进军山水厂扩建等重点工程,积极开展国家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试点,实施供水工程149项、安装管道80公里,截至目前,全市供水能力达677万吨/日,今年新增9万吨/天。努力构建“同城、同网、同质”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市区管网互联互通建设完成30.65公里,应急供水调度能力达70万吨/日;整合全市23条供水热线,实现全市供水“同城、同号、同服务”。持续推进老旧小区二次供水改造修缮,自2019年起,累计改造1734处,惠及市民约60万户、200余万人。
“我们以改革到底的坚强决心,全面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治水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武汉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武汉贡献水务力量。”涂金花坚定地说。
(转载自长江网、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