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丨解锁城市记忆档案,共话“守江”故事→
“巡护中,我们看到江豚,当时还拍了视频,心情非常激动。”这是退捕渔民汪贤由当上渔政执法巡护员后的真实心声。3月26日,“中国水周”期间,作家林东林于2025季江滩大讲堂上,分享了新作《唯见长江:一座城和一条江的纪事》。其中汪贤由这位普通渔民的转型故事,让在场的每一位听众深切感受到了长江大保护背后所蕴含的人情味与温暖。

△林东林分享创作过程。
《唯见长江》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林东林历经五个月的深入采访,将镜头聚焦于巡护员、执法者、水务工作者等一线保护者,记录下武汉段145.5公里长江岸线上发生的感人故事。书中有退捕渔民转变为护鱼人的心路历程,有执法队员与非法采砂者斗智斗勇的惊险瞬间,还有普通市民积极参与净滩活动的温馨场景。
“这几年来,长江的变化真是太大了,我们都是亲眼见证者。”书中记录的另一位退捕渔民彭运斌说,自2019年长江“十年禁渔”启动以来,武汉的1151名渔民陆续上岸,其中部分人成了巡护员。曾经,他为生计担忧夜不能寐,现在却为江面上重现的江豚而激动落泪。
禁渔4年间,武汉段长江的鱼类多样性得到了显著恢复,消失多年的鳕鱼、铜鱼等珍稀鱼类再度现身,江豚的观测次数也明显增多。
△嘉宾分享本书背后的故事。
武汉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唯见长江》是武汉段长江大保护背后的个体叙事与集体记忆,“当我们站在‘长江大保护’的时代潮头,更需以法治之力守护母亲河,以文学之美传颂治水情”。
武汉市文联副主席、武汉文学院院长张执浩认为,这本书最打动人的地方是用平实的语言记录了普通人与长江的情感联结。从渔民到执法者,从工程师到市民,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条母亲河。

△新书发布现场。
作为《唯见长江》的受访者,长江科学院原副院长、武汉大学珞珈讲座教授陈进称,《唯见长江》不仅是一部纪实作品,更是一部城市记忆的档案,“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城市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转载自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