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洪“生死牌”到江滩“幸福岸”——以抗洪精神书写生态答卷
当湖北美术学院的讲堂里,“人在堤在”的誓言铿锵回响,年轻学子凝视着《共保江城安澜》中1998年那惊心动魄的“生死牌”影像;与此同时,武汉江滩的朝阳下,晨练的市民正踏着长江的韵律奔跑——这场跨越27年的时空对话,正是抗洪精神在新时代最鲜活的注脚。
2025年7月7日,武汉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涂金花走进湖北美术学院“三下乡”出征仪式,以《从抗洪“生死牌”到江滩“幸福岸”》为题,为即将投身“艺路同行抗洪线 盛夏执笔写担当”主题活动的艺术人文学院长江赤浪志愿者服务队、艺术教育学院安澜先锋志愿者服务队共计29名师生送去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此刻的武汉江滩正在无声诉说着这座英雄城市如何将灾难记忆锻造成生态勋章。
1998盛夏,洪峰压境。龙王庙堤段,32名守闸人面对29.43米的历史高位,毅然竖起“生死牌”,用行动践行“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的钢铁誓言!丹水池堤段,68岁的王占成纵身跃入管涌漩涡,以竹竿探洞、双脚卡口的惊险壮举,抢赢了“晚半小时汉口可能不保”的生死时速,赢得《人民日报》“王占成救了大武汉”的赞誉。
△武汉防汛陈列展中展出的“生死牌”
△王占成率抢险队员在水中抢险
这些浸透汗水与胆魄的瞬间,熔铸了武汉的城市基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勇毅,“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自信!
△2020年汛期,汉口江滩首次全面过水行洪
涂金花在党课中提到,2020年汉口江滩首次全面行洪,却呈现出“武汉洪峰过境,市民闲庭信步”的从容,这种从容源自于我们将抗洪精神转化成了系统治水的能力,昔日“洪水猛兽”肆虐的抗洪战场,已成为市民游客喜爱的“幸福岸线”。
△2020年汛期,市民在汉口江滩亲水游玩
△汉口江滩夜色
1998年洪水退去后,武汉各界对整治江滩的迫切性与必要性达成共识,武汉人深刻反思:如何化“水患”为“水福”?市委、市政府做出开创性决策:将堤防安全与滨水环境融合,打造江滩公园——让冰冷的“防洪墙”变身温情的“亲水岸”,让“洪水猛兽”成为市民可亲近的碧波。
▻江滩1.0版本:
提升形象、改变面貌。2002年,汉口江滩一期建成,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一举改变“临江不见江”的窘境,“还江于民”理念破土而出。
△80年代的汉口江滩
△整治后的汉口江滩
▻江滩2.0版本:
以人为本、汉韵传承。2004年,武昌江滩落成,休闲设施大量注入,汉风楚韵流淌其间,拉近了江滩与城市生活的距离。
△整治前的武昌江滩
△整治后的武昌江滩
▻江滩3.0版本:
人文生态、长江文明。 2006年,汉阳江滩一期大禹神话园亮相,长江文明的精神地标拔地而起。
△汉阳江滩大禹神话园
▻江滩4.0版本:
生态创新、海绵韧性。2017年,青山江滩惊艳问世,一举摘得全球C40“城市的未来”大奖,将武汉江滩推向世界舞台。
△青山江滩
随着理念和实践的不断深化,武汉江滩建设结出累累硕果。2020年启动的“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项目,锚定“安全、生态、交通、文化、发展”五大功能,重大项目接连开工,市民年年收获江滩新“礼物”。
△杨泗港都市T台
2023年初,杨泗港都市T台主体工程完工向市民开放。站在杨泗港都市T台的玻璃栈道上,昔日亚洲内河最大集装箱码头的龙门吊静静矗立,与江滩篮球场的“观江脸谱”相映成趣。这座工业码头从“工业锈岸”蜕变的“水岸秀场”,正是武汉江滩“补空点、更生态”的精彩缩影。
如今,两江四岸已织就长80余公里、面积830多万平方米的滨水生态画卷,防洪能力提升与滨江环境改善完美融合,年接待游客突破5000万人次。目前,长江生态廊道继续完善提升,正致力于打造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的示范、长江大保护的样本、世界级滨水空间的典范。
图源: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
暮色中的江滩华灯初上,一元广场的抗洪纪念碑与两岸霓虹交相辉映。从1998年全民肩扛手筑的沙石堤坝,到如今逐步实现的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宏伟蓝图,武汉人民用27年时间证明:真正的抗洪精神,不仅是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更是化危为机的智慧、久久为功的坚守!
△汉口江滩野生芦苇荡
涂金花深情总结:“大爱会延续、责任会传承。”奔忙在江河巡查一线的“民间河湖长”、投身“长江大保护”的志愿者、为江滩建言献策的热心市民……他们正以实际行动,完成着从“抗洪战士”到“护水使者”的动人接力。
△武汉市民间河湖长履职培训 图源:武汉爱我百湖志愿者协会
△志愿者自发净滩
江水奔涌,精神永续。江滩边,亲水平台漾起的浪花,伴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从1998年的“生死牌”到如今的“幸福岸”,镌刻着难以磨灭的抗洪记忆,烙印着建设者的汗水印记,更持续书写着水务人的时代答卷。
(转载自武汉江滩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