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来这里!探索水与城市共生密码
长江与汉水交汇,赋予了武汉“江城”的美誉,也铸就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水文化基因。8月30日,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研究馆员,湖北省档案专家、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导师陈红梅教授将做客江滩大讲堂,以“一城江湖气,半部水文明”为主题,引领我们穿梭于武汉的水历史与文化长廊。
武汉,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其历史与文明无不与水紧密相连。回溯至商代,盘龙城遗址的发掘便揭示了武汉地区早期水利文明的辉煌成就。城墙下精心设计的陶制排水管,以其独特的榫卯结构与糯米灰浆接口,展现了古人对水循环系统的深刻洞察与巧妙利用。
“然而,水既赋予了武汉繁荣与生机,也带来了无尽的水患挑战。”陈红梅称,从明清时期的“大汉口”繁荣,到近代以来多次肆虐的大洪水,武汉人民在与水的斗争中,不断积累着宝贵的治水经验。“张公堤的修建,不仅是物理上的防洪屏障,更是武汉人民坚韧不拔、勇于抗争精神的象征。”
随着时代的进步,武汉在水管理与保护上迈出了新的步伐。面对生态意识的觉醒,武汉积极实施《湖泊保护条例》,推行“湖长制”,并借助大数据、AI、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对水资源的精准管理与高效保护。例如东湖等湖泊的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便是这一系列举措的显著成果。
陈红梅表示,未来,武汉正朝着打造世界级滨水景观带、湿地之都的目标迈进,致力于构建15分钟亲水生活圈,让市民能够更加便捷地亲近自然、享受水韵。
此次江滩大讲堂还为到场的读者们,准备了一份“江湖守护”,让您在探索水与城市共生密码的旅程中,免受蚊虫滋扰。
“江滩大讲堂”系列讲座由武汉市水务局、长江日报联合推出,意在打造百姓身边的水情宣讲阵地,以普及水历史、水文化、水常识、水生态、水科技、水法规、水政策为目的,引导公众知水、节水、护水、亲水。
(转载自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