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无障碍

2025-09-03 15:09  |  长江日报

江滩大讲堂:“海绵城市”让道路“自主呼吸”


“水是武汉与生俱来的基因,水的变迁就在身边”,8月30日,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研究馆员、湖北省档案专家、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导师陈红梅做客“江滩大讲堂”,作“一城江湖气,半部水文明”主题讲座。

陈红梅在“江滩大讲堂”作主题讲座

25年来,陈红梅因档案研究工作跑遍了武汉各个河流、湖泊,对武汉治水历史有着深刻的认识。

“水是城市记忆的载体,武汉是座充满古今治水智慧的城市”,陈红梅告诉大家,早在3500年前的盘龙城,人们就建造陶瓷排水管为宫殿排水。从考古发掘的83米陶管遗迹可见,这套精密的排水系统,以误差不足2毫米精度的榫卯结构连接,形成了坚固耐用的排水网络。武汉先民还使用绳垂线校准坡度,让排水系统实现了3度的精准排水角度,确保水流畅通无阻。特别是盘龙城通过陶管排水,引入湖泊蓄水,再引水灌溉农田,形成了城-湖-田生态系统,展现了卓越的治水智慧。

陈红梅讲述盘龙城房屋排水设施构造

陈红梅介绍,2015年武汉入选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通过技术创新与系统规划,成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海绵城市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赋予城市“呼吸”能力。

“当普通马路还在‘憋气’,武汉一些道路已学会‘自主呼吸’。”陈红梅说,生态陶瓷砖是海绵城市建设时采用的新型材料,渗水能力很强,将让城市更好地应对暴雨内涝。在青山区,采用透水路面的区域,年径流控制率达到85%,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问题。

近年来,武汉在许多公园、学校和社区都铺设了透水跑道。青山区钢城二中进行了海绵城市改造后,雨水通过透水沥青、透水砖、地下管网渗透到蓄水池,解决了以前的积水问题。

陈红梅认为,从古今治水理念来看,城市治水应“顺势而为”,“不是生硬地阻拦,而是依从于水、因势利导,让水与城共融,造福于城”。 她建议,武汉应加大“海绵城市”宣传,让更多企业、市民参与进来,通过共同缔造建设“海绵城市”,让武汉“会呼吸”,更具韧性。


(转载自长江日报)


 已阅 0  打印   下载   关闭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