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范先锋 | 刘得祥:33 载坚守,护城市畅通
在武汉这座人口超千万的大都市中,有一群常年与淤泥为伴的“地下守护者”。他们默默工作在城市的排水管网中,用双手疏通堵塞、清除污垢,保障着城市的正常运转。武汉市江汉区排水队疏捞四班班长刘得祥,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主心骨。
33年来,他始终坚守在排水疏捞一线,从青春年华到两鬓斑白,用布满伤痕的双手和永不褪色的初心,守护着江汉区每一条地下“经脉”的畅通,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劳动最光荣”的深刻内涵。
日均6小时,与淤泥“战斗”
江汉区航空小路武汉十二中附近的排水井旁,地面温度已超过35℃,柏油马路被烈日烤得发烫,即便站在树荫下也能感受到热浪扑面。刘得祥正带领班组成员准备开展疏捞作业。他们头顶烈日,而井下的环境更加闷热、更加刺鼻。
“大家注意安全,先布置好现场再施工!”刘得祥一边叮嘱同事,一边熟练地拿起前端带弯钩的铁钎。他弯腰发力,“哐当”一声掀开了沉重的井盖,将其稳妥地靠在路缘。一股混合着腐臭和发酵气味的气息顿时扑面而来。记者朝井下望去,约3米深处,黑色淤泥已经堆积近半,水面上还漂浮着细小的垃圾碎屑。
“洒水车里的污水、路边的尘土垃圾全都流进边井,天一热发酵后气味就更刺鼻。”刘得祥一边说,一边利落地铲除淤泥。一名队员推来平板车,两人配合默契,一铲铲乌黑的淤泥被稳稳接进车里,全程没有一滴落在地上。
队员刘永俊表示,如今作业追求“淤泥不落地”,既减少对路面的污染,也便于后续清理运输。
不过五分钟,队员们额头的汗珠就已顺颊而下,蓝色工装的后背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身上。即便如此,大家手上的动作丝毫没有放缓,直到将这口井内的淤泥彻底清理干净。
“像这样的排水井,我们一天要清理好几个。算下来,每天作业就要接近6个小时。”59岁的刘得祥擦了擦汗,语气平静。
从盛夏酷暑到寒冬腊月,从烈日当空到雨水泥泞,江汉区排水队员每日穿梭在大街小巷,用汗水筑牢了城市防汛排涝的“第一道防线”。
八级伤残,挡不住初心
作业间隙,刘得祥总会下意识地揉一揉左腿。这个细微的动作背后,藏着一件伤心的往事。2008年夏天,武汉遭遇特大暴雨,姑嫂树片区一处排水管网被巨石堵塞,雨水无法排出,路面积水迅速上涨至3米多深,部分居民楼一楼被淹。
“石头不抠出来,水根本排不出去,老百姓家里就要遭殃!”当时42岁的刘得祥望着湍急的积水,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尽快疏通管道。他不顾同事劝阻,踩着陡坡上湿滑的铁栅栏,毅然跳入满是污水的潜池,摸索着钻入直径不足一米的管道。黑暗中,他双手紧握撬棍,用尽全身力气撬动石头。就在石块松动的瞬间,强大水压突然将他与石头一起喷出管道,他重重撞在潜池壁上,左脚被石头砸中,当场失去知觉。
同事们急忙将他从水中救起,送往医院抢救。经诊断,他的左脚跟骨粉碎性骨折,落下八级伤残。但伤愈后不久,刘得祥又重返疏捞一线。
如今,每到阴雨天,刘得祥的左腿仍会隐隐作痛。妻子杨慧萍既心疼又无奈:“晚上睡觉前,我都要帮他揉半个多小时,不然他翻来覆去睡不着。可只要队里有任务,他立马就来了精神,拦都拦不住。”
这份“拦不住”的执着,让刘得祥在一次次抢险救灾中始终冲在最前面。2021年河南安阳洪灾期间,他带伤请战,与同事在居民小区扛着350斤重的抽水管昼夜奋战;2024年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团洲乡团洲垸洞庭洞一线堤防发生决口,刘得祥不顾血吸虫疫区风险,来不及考虑个人安危,连夜奔赴一线支援,带头踏入被积水覆盖的农田,接好水管后与同事启动设备抽排,在齐胸深的水中连续奋战七天七夜。
“当时没想那么多,只觉得灾区老百姓需要我们。作为一名党员,我必须上。”回顾这些经历,刘得祥的语气依然坚定。
“在岗一天,尽责一天”
“地下管网就像城市的经脉,我就是一颗钉子,得牢牢扎在这里守护它。”这是刘得祥常说的话。30年党龄、33年疏捞生涯,他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城市地下管网——曾徒手清理铸铁管内结块的粪渣,跪在污水横流的臭水沟中疏通堵塞,甚至除夕夜仍坚守岗位,只为让市民安心过年。
这份坚守与奉献也为他赢得了诸多荣誉:2022年荣登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面对这些荣誉,刘得祥十分淡然:“这些不属于我个人,而是整个疏捞团队的。只要管网畅通、市民出行方便,比什么都强。”
“脏活累活,他总是第一个冲上去。有他在,大家都觉得安心。”谈到刘得祥,共事十多年的队友焦丽君眼中充满敬佩。跟着他,队员们不仅学习技术,更学到了他把工作当作自家事的责任心。
明年6月,刘得祥即将退休。谈及未来,他没有太多“规划”,反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工作时光:“在岗一天,就要全心全意尽责一天。就算退休,只要队里需要,我随时回来帮忙——这些管网,我太熟悉了。”
夕阳下,刘得祥又推着平板车走向下一口排水井。蓝色工装在余晖中格外醒目,宛如他33年来始终不变的初心,默默照亮城市地下的每一个角落,守护着这座城市的畅通与美好。
(转载自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