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无障碍

2019-01-04 16:01  |  武汉市水务局

武汉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进展情况通报(2018年12月29日)


2018年5月,生态环境部联合住建部对我市开展黑臭水体专项督查,针对督查指出的问题,我市认真反思,积极整改,在原20条黑臭水体基础上,新排查出43个水质较差(按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相关标准,根据监测结果,有水质指标处于黑臭范围)的水体并纳入黑臭水体治理范围,在下半年生态环境部部联合住建部黑臭水体专项巡查中,湖北大学景观池及荷叶山社区明渠2个群众投诉水体被认定为新发现黑臭水体,综上,我市共有黑臭水体65个。对于上述65个黑臭水体,我市完全按照《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及《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要求,全力开展整治。2018年,直接用于黑臭水体整治(不含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系统雨污分流等)投资约10亿元,新建管网30余公里,完成清淤70多万方,新建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25万吨/天;截至2018年年底,可消除或基本消除黑臭的水体61个,消除比例为93.85%;不能在2018年年底完成整治的黑臭水体有4个;现将有关工作情况通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成立专项指挥部,市区密集调度。为全面完成黑臭水体治理攻坚任务,确保整治取得实效,2018年6月14日,我市第61次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并决定成立以一明市委常委和分管副市长为双指挥长的攻坚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水务局。指挥部成立后,指挥长定期调度并多次到现场督导工作。此外,各区也分别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区长为双指挥长的区级水体提质攻坚行动指挥部,黑臭水体整治全面铺开。

二是签订目标责任状,层层压实责任。为确保水体治理责任落到实处,指挥部与相关单位签订了水体提质目标责任状,明确了各区黑臭水体治理目标和责任人。

三是迅速制定方案,启动整治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研究并印发了《武汉市水体提质技术指导意见》,为各区制定水体整治技术方案明确了工作思路。各区按照“一水一策”要求并结合指导意见,制定了每条水体的具体整治技术方案,明确了整治措施和时限,并从7月起陆续启动了整治工程。

四是定期飞检和监测,督办问题整改落实。指挥部办公室每月定期组织对水体开展无人机飞检,并同步开展水体水质抽测。截至目前,全市通过无人机飞检和水质抽测共发现水体问题682个,下发6批次共计117份督办通知,自指挥部成立以来,指挥部办公室每周持续不间断组织现场暗访,检查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各区督办问题整改完成率超97%。

二、整治工作完成情况

(一)已消除黑臭的水体

截至目前,黄孝河、四季港明渠、幸福二路明渠、明珠河、朱家老港、杨园临江明沟、夹套河(武昌段)、南湖连通渠、东杨港、夹套河(洪山段)、青山港、武钢二号明渠、秀湖明渠、纱帽城区排水明沟、机场河明渠、金鞭港、鄢家湖、建设渠、平安渠、塔子湖明渠、连通港、连通港东渠、黄金口明渠、什湖明渠、汤山渠(汉阳段)、龙口渠、龙新渠、沙湖港(武昌段)、罗家港(武昌段)、湖北大学景观池、青山热电厂排水明渠(洪山段)、青黄渠、花山河、东湖泵站渠、东风闸渠、龙阳湖明渠及湘龙鑫城支港等37个水体的控源截污主体工程已完工,相应的管控措施同步开展并基本到位(其中汤山渠汉阳段污染成因为水葫芦过多导致轻度黑臭,已通过清理打捞等管控措施消除黑臭),近期水质监测结果显示黑臭已消除。

(二)基本消除黑臭的水体

1.控源截污工程已完工,但部分水质指标存在波动。十大家明渠、岱山河、芳草溪、东港等15个水体主体工程已完工,主要污染指标明显下降,但局部或有时水质监测结果显示部分少数指标存在波动,下一步,我市将加强水体非工程管控措施,进一步巩固治理成果,提升水体水质。

2.控源截污工程已完工,但水体在非雨季基本处于干涸状态。荷叶山社区明渠为2018年10月专项巡查新发现黑臭水体,该明渠本为荷叶山社区雨污分流及污水管廊工程的临时导流沟,12月下旬,雨污分流已改造完成,荷叶山社区明渠已丧失排水功能而干涸。汉丹铁路沟污水来源为城华路出口箱涵,通过实施截污,目前渠道内已干涸,非雨季处于无水状态;园博园导流沟及竹叶海东渠原为硚口区古田一路沿线管网污水导流沟,通过建设300米污水管网,已将污水截流,同时完成清淤1700方,目前,园博园导流沟及竹叶海东渠已干涸;针对上述3条水体,所在辖区已按规划制定生态景观修复措施并将于2019年实施完成。

3.主体工程尚未完工,但在已完工项目效益发挥和加强管理的基础上,监测数据显示已基本消除黑臭。罗家港(青山段)、罗家港(洪山段)等5个水体主体工程尚未全部完工,但是已完成沿线主要排口截污或底泥清淤工作,加强了沿线污染管控,根据近期水质监测结果,水体已基本消除黑臭现象。下一步,我市还将继续推进力度,确保主体工程项目尽早完工并发挥效益。

(三)今年内无法消除黑臭的水体

预计截至2018年12月31日,我市将军路中心沟、丽水明渠、湖溪河及万家湖等4个水体截污控源工程无法完工,水体水质年内也无法满足消除黑臭标准要求。上述水体如湖溪河、万家湖及将军路中心沟均是按照水环境整治思路,力争水质不仅消除黑臭,而且大幅提升至五类以上,由于工程措施复杂,目前正在实施过程中。

三、存在的不足

(一)新增45个水体整治效果评估工作起步较晚。根据住建部办公厅、环保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评估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要分步实施整治效果评估,由于我市新增45个水体整治项目启动时间在2018年下半年,大部分整治项目完成时间节点为2018年年底,虽然我市已着手开展水体整治效果评估工作,但预计于2019年1月底前才能基本完成。

    (二)部分水体非主体工程完成尚需时日。由于新增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即使在我市全速推进情况下,部分水体也仅能保证12月31日前完成控源截污和内源治理等主体工程,而河道生态补水、生态修复及岸坡整治等非主体工程年内无法完成,水体水质和景观效果仍会受到影响,存在无水或水质波动问题。

四、2019年工作打算

一是继续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对于在2018年底未能完成治理的少数水体,明年我市将继续项目推进,力争实现在2019年4月30日前全部完工。对于非主体工程未完成的水体,继续按照“一水一策”既定治水思路,开展后续工程措施,进一步改善水质及水体周边环境。

二是顺利转段升级,实现长制久清。对于2018年年底前已完成治理的水体,我市将继续落实强化管理措施,防止出现反弹,同时严格对标国家要求,完善相关资料台账,努力确保从“初见成效”向“长制久清”顺利转变。

 



 已阅 0  打印   下载   关闭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