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无障碍

2025-07-28 16:07  |  武汉市水务局

对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JY20250388号建议的答复


朱杰兵、张培文、吴小林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武汉市内涝演化机制研究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治理城市内涝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平稳运行。你们提出的开展流域与城市防洪排涝系统之间的互馈机制、市内湖泊预降水位和时机及湖泊群联合优化调度研究,以及建立武汉市城市内涝大型模拟设施的建议非常中肯,对于提升我市内涝治理水平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高度重视城市内涝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健全指挥体系,压实工作责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指挥长,把城市排水防涝作为守牢水安全的重要抓手,完善洪涝联防预案体系,形成集城市防洪、超标准洪水防御、水库调度运用、山洪灾害防御、城市排水防涝、超标降雨应对等为一体的预案体系。一方面,夯实专业力量。水务部门加强防汛排涝专业调度,应急部门统筹应急抢险力量,气象、住更、城管、房管、交通等40个部门密切联动,应急期间24小时集中办公,强降雨中发挥合力。同时,织密群防网络,建立市、区、街道、社区(村)四级洪涝防御责任体系,落实水库、堤防、涵闸、泵站等防汛排涝安全责任人,易积水风险点防守责任人、山洪灾害包保责任人,完善预警叫应机制。

(二)强化蓄排并举,实施联排联控。武汉湖泊密布、水系纵横,我市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在蓄排区通过蓄排并举,实现联排联控。每年汛前,水务、气象、水文等部门加密会商,结合流域洪涝灾害、天气预报等情况,综合分析研判,修订完善东沙湖水系、汤逊湖水系、蔡甸东湖水系等重要河湖水系调度方案,开展常态化水雨汛情推演和风险分析,合理确定湖泊的目标水位,建立河湖管渠运行调度模型,并在强降雨前提前抽排湖水降水位,为降雨预留调蓄空间。汛中,联排联控,系统调节。在确保长江外洪不入城的前提下,实行城区内管网、湖泊、河道、泵站的联合调度,根据降雨量、河湖水位、泵站运行负荷等信息,借助智能化水务平台实时分析、科学调度,实现湖泊水位精细化控制,做到雨水“随降随排”、湖水“随排随降”。

(三)坚持信息赋能,打造智慧平台。持续推进智慧水务建设,搭建集气象雨情预报分析、水文信息监测、内涝风险预判、积水点监控、泵站涵闸运行调度、视频会商、复盘分析为一体的防洪排涝智慧管理调度平台。积极争取长江水利委员会、湖北省水文局长江流域水雨汛情分析研判同步,充分整合水务、气象、水文等专业数据,市公安局、交管局、城管局城市道路、桥涵等监控视频信息以及市规划局空间信息等。截至目前,智慧管理调度平台已整合长江、汉江、中小河流、重点湖泊790多处水文数据,152个雨量站点实时降雨数据,500余处泵站涵闸实时运行数据,200余处历史易积水点实时视频数据,10万余处视频监控数据,基本实现重要设施全覆盖、全联通。

(四)强化超标应急,提升应急能力。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组织院士、专家和有关单位,开展城市超标暴雨内涝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设定武汉百年一遇和郑州“720”两种雨型条件,利用模型模拟计算,对主要风险区域、湖泊最高水位预测、退水时间作出定量分析,并对淹没风险区内生命线设施、排水防涝设施、重要交通设施、弱势群体集中区域、地下空间等重点对象模拟风险识别,各部门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专项应对措施。2024年,建成投运武汉排涝应急救援基地,配备255台移动排涝设备,新增应急排涝能力40万立方米/小时。按照国家防总、湖北省住建厅调度命令,武汉救援基地分赴湖南华容团洲垸和省内襄阳、荆州、咸宁、黄石等地支援排涝抗灾,获充分肯定。

二、下步工作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你们的建议,统筹好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深化细化排涝调度方案,优化湖泊调度水位,搭建基于数字孪生映射的联排联调系统平台。

一是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以长江流域防洪规划修编为契机,提出城市排涝体系建设需求。武汉市汛期外江水位通常高于内湖,涝水主要通过湖港调蓄后依靠泵站提排进“两江七水”,基本无法实现自排,排涝泵站建设时均已考虑外江洪水位影响,可在设计洪水位以下时顺利运行。本次流域防洪规划修编后,长江、汉江及连江支流洪水位可能会有所变化,对排涝闸站运行工况产生一定影响。下一步,将结合最新设计洪水成果,分析研判现有沿江闸站运行工况是否发生变化,必要时开展相关研究,确保排涝骨干设施能够高效运行。

二是搭建精细化水系排涝模型,深化细化排涝调度方案。武汉市目前已搭建中心城区三大水系一、二维耦合的水文水动力模型,用于模拟不同工况下城市内涝积水情况、评估极端气候条件下内涝风险,并依托模型成果形成中心城区3个、新城区12个水系排涝调度方案,对汛前、汛中、汛后湖泊水位控制条件提出明确指标及控制措施。下一步,将依托已申请的湖北省水利厅科研课题,以东沙水系为重点,开展基于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多目标的湖泊水位调度方案研究,揭示流域积水核心原因及治理措施,优化湖泊调度水位和联合调度方案。

三是以重点流域水系为核心,搭建基于数字孪生映射的联排联调系统平台。武汉市目前已搭建水务数字孪生平台及智慧水务排涝水系统,下一步,将在已有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流域内涝监测体系,构建完整的“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体系,同步结合已有的精细化内涝模型,以水系为单元逐个推进流域数字孪生平台,搭建重点流域基于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多目标保障的联排联调系统平台,局部区域以精细化管网模型开发为核心,形成内涝模拟大模型,应用于城市排水系统治理及内涝预警预报。同时结合建议案,在系统平台开发中充分考虑城市内涝避险等科普功能需求。



武汉市水务局

2025年7月28日


 已阅 0  打印   下载   关闭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