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无障碍

2025-07-31 16:07  |  武汉市水务局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086号提案的答复


致公党武汉市委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运用数字技术推进武汉水务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贵党对我市运用数字技术推进水务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的内涵、面临的问题的分析十分清晰,提出的建议具有较强指导意义。我局高度重视,会同市文旅局等部门,对照提案全面梳理相关工作,认真研究,积极谋划相关工作举措,确保建议事项落地实施。

一、关于“加强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建设”办理情况

武汉市水务局依托智慧水务建设项目,已经建立全市统一的水务数据交换中心,实现了水务数据的集中存储、管理和共享。武汉市水务局水务数据交换中心整合共享了长江委、省水利厅、水文局各类实时水位及预报数据,各区水务设施空间及各类感知数据,武汉智慧城市大脑、城市运行中心、数公基平台以及气象,公安等相关城市基础、空间、涉水监测监控及事件数据,目前武汉市水务局数据中心已归集数据2.68亿条,开发数据服务、空间服务1817个。下一步,我局将做好水务数据价值挖掘工作,开展水务知识库建设。

二、关于“创新智慧水务产业运营模式”办理情况

武汉市在创新智慧水务产业运营模式方面,结合国家政策支持与地方实践需求,通过市场化运作、技术创新等举措,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多元化发展路径。

在市场化运营模式探索方面,以PPP模式推动项目落地,由武汉市水务局实施,武汉碧水集团为政府出资方代表,中建三局为牵头社会资本方投资建设的湖北省首个收入全球基础设施中心(GIH)项目库项目——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二期PPP项目。该项目从黄孝河、机场河流域层面系统调度武汉汉口片区黄孝河、机场河流域排涝治污工作,涉及四个行政区,覆盖总人口256万人,流域总面积126平方公里。

在引入团队技术力量方面,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二期PPP项目由中建三局项目团队与行业院士团队合作研发流域管控平台。该流域管控平台内置专业模型软件,搭建水动力、水质模型,可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两小时流域内水环境水安全变化趋势。降雨期间,平台可通过物联感知设备,对流域内污水处理厂、排涝泵站、生态补水泵站、污水泵站、相关闸坝等设施设备运行数据进行集成监控。让管理人员足不出户即可了解流域上游有无渍水、河道有无漫滩,泵站是否还有抽排余量等情况。

市水务局将继续按照国家、部、省、市相关政策要求,做好智慧水务项目策划工作,确保项目好用、管用、实用。

三、关于构建“武汉特色的智慧水务平台”办理情况

为贯彻落实国家“数字政府”、水利部及省水利厅“智慧水利”、武汉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等相关要求,武汉市水务局依托智慧水务建设项目,构建了武汉智慧水务综合管理平台。武汉智慧水务综合管理平台包含“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促节水、严管水”6大业务场景,水务大数据、应用支撑、综合决策指挥3个平台,ICT(云资源)、物联感知2大基础设施,标准规范、安全保障、统一运维3个保障体系。武汉智慧水务综合管理平台强化了“防洪水、排涝水”预警预报及指挥调度,初步实现了“治污水”厂、网、站一体化、“保供水、促节水”数字化、“严管水”网络化流程化。

为积极落实省、市相关部署要求,以智慧水务建设成果赋能全市数字城市建设发展。武汉市水务局全面共享涉水数据,向数公基专班、城运中心、城市大脑交换平台提供水务设施基础数据、江河湖库水位、易积水点水深等实时监测数据,800余路两江四岸视频监控,并对水务基础设施统一编码赋码。

四、关于“推动水文化传播与创新”办理情况

武汉作为“百湖之市”具有丰富的水文化资源,近年来在数字文旅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一方面资源禀赋优越,拥有长江、汉江文化带和166个湖泊文化资源,黄鹤楼、知音号等水文化IP已形成品牌效应。另一方面数字应用效果初显,长江灯光秀运用数字光影技术,知音号推出VR导览。

为彰显江城特色,唱响长江文旅品牌,推动长江文明与世界大河文明对话,更加突出长江文化中心城市的引领力,武汉市文旅局出台了《武汉市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2025-2027年)》。在推动水文化传播与创新方面,一是擦亮长江文化名片。高水平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段)、长江军事主题文化区,建好用好武汉中国长江博物馆(筹),办好“大河对话”论坛。以长江大桥、龟山、蛇山片区为空间载体,升级长江夜游产品,建设长江中游游轮母港长江戏剧幻城,推动黄鹤楼、晴川阁“阁楼相望”水陆联动,打造“一桥两山”世界级旅游景区,展现新时代“江汉揽胜图”风采。推动将长江江豚确立为城市吉祥物,塑造“微笑天使”江豚品牌。实施“江豚回归江城”计划,持续推进“数字江豚”项目建设。二是推广知音文化名片。围绕“一山(龟山)、一湖(月湖)、一台(古琴台)、一阁(晴川阁)”建设知音文化旅游区并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是叫响国际湿地花城名片。推进道路绿化品质提升,建设特色花漾街区、花园路口、专类花园打造“春赏樱、夏看荷、秋品桂、冬观梅”四季花城品牌。加快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东西山系生态人文廊道,打造世界级城市生态廊道景观带。

下步,武汉市文旅局将依托武汉丰富的水文化资源和历史底蕴,突出水务历史文化价值挖掘,强调现代科技手段赋能,特别是通过数字文创、NFT等新型业态培育,有效提升水文化的经济价值转化效率,进一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文化品牌和水文化旅游产品

五、关于“加大普及推广力度”办理情况

武汉市在推动智慧水务技术普及与推广方面,通过政策引导、产学研协同及公众参与等多维度发力,形成了“技术驱动+生态共建+全民共享”的发展格局。

在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方面,武汉市水务局将智慧水务建设纳入《武汉市“十四五”智慧水务规划》,明确“一网全感知、一脑辅决策”的建设目标,构建覆盖“源水-供水-排水-治污”的全链条感知体系,与武汉市智慧城市、长江大保护战略深度协同。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成功申报国家城市排水防涝应急救援基地(武汉)、国家计量数据建设应用基地(城市水资源)等重大项目。

在深化产研学合作,推动技术融合创新方面,武汉市水务局与武汉大学签订推进武汉市流域综合治理科技合作框架协议。本次合作以东沙湖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逐步深入研究流域治理技术体系,以科研创新带动双方人才交流,是科教力量与武汉水务事业发展需求的有机结合。

在多维度推广和扩大影响力方面,武汉智慧水务建设项目各项建设成果逐步发挥成效,防洪、排涝等应用场景有效支撑了2024年、2025年防汛排涝指挥调度,成功通过近二十场强降雨调度现场检验,并多次向住建部、水利部及省、市领导演示汇报;同时,该项目荣获2023年度IDC智慧城市特别奖-数字城市领军者,并入选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数字化创新应用案例库。



武汉市水务局

2025年7月31日


 已阅 0  打印   下载   关闭 
关联文章